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受访者提供视频
三星堆青铜艺术,在厚重的历史尘土中闪烁,映照着古蜀文明灿烂光辉。罗丹雕塑作品,在幽静的岁月长河中穿梭,低语着现代艺术壮丽诗篇。古韵魅力、现代灵感,两者从东西方文明大地而来,共同呈现对生命、信仰和美的思考。12月13日下午,“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特展在上海大学博物馆开幕,跨越3000年的两种艺术同台展示,碰撞出独特的魅力。
== 跨越3000年却有共通之处 ==
三星堆青铜器与罗丹雕塑,既是东西方文明的独特创造,也是属于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它们的价值内涵及思想特性远远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展现人类文明兼容并蓄、融合创新最宝贵的实例之一。它们其实有着很多共通之处——三星堆文明和罗丹雕塑艺术,都以青铜作为承载表达的主要材质;三星堆文明和罗丹雕塑艺术,都以人与神作为重要的创作表达对象;三星堆开启了古蜀文明的大门,罗丹则揭开了现代雕塑艺术的序幕……这些,成为两者超时空对话的内在逻辑基础。
本次展览展出的36件以三星堆为主的古代文物与21件以罗丹作品为主的现代艺术品。记者在现场看到,包括闻名遐迩的“金面具”“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青铜着裙立人像”“兽面纹青铜罍”“青铜人形器”等古蜀文明的典型性、代表性器物,以及《巴尔扎克头像》《大战巨蟒的阿波罗》《戴面纱的女人》《地狱之门初稿》等在西方雕塑艺术中极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创作都来到了上海。看上去没有联系的艺术品被巧妙地置放于同一空间中,
记者看到,这次特展被划分为五块内容。第一部分是崇尚自然,将罗丹的“创世纪”与三星堆的动物造型青铜器放在一起,展示双方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赞美。第二部分是以人传神,“人”是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器与罗丹雕塑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三星堆的青铜人像和罗丹的人体雕塑,展示二者在表达人物形象方面的不同风格与技术。第三部分是敬天通神,展示三星堆和罗丹作品中的神话和宗教元素。
除了这三部分的内容,为展示文明的传承与体现,展览第四部分结合三星堆文化与金沙遗址的发现,探讨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能看到罗丹在雕塑艺术的古典与现代之间所架构的连结纽带。
最后一部分则展示了上海大学在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考古学家是时光中的诗人,他们穿越时空低吟浅唱,在尘封的大地上发现满天星斗。罗丹是一位打石头的圣徒,在大理石里凿出哲学与诗句。通过这种超时空的对话,展现的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也让人们不仅思考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人类的共同关注点。
== 多重对话空间激发思考 ==
这一由上海大学与四川省文物局主办,上海大学博物馆、罗丹艺术中心(罗丹博物馆中国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博物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承办的特展,既是上海大学博物馆“对话”展览风格一以贯之的探索,也是专门向展览期间的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SAF)、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两大事件献礼,更是对以三星堆人为代表的古代先民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艺术巨匠的致敬。
策展人、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李明斌表示,展览通过营造双方在自然、人、神等领域的深刻对话,探讨古蜀文明精神世界与罗丹创作思想之间的共通联系,展现人类文明跨越地域、时空的永恒趣旨,开展一场连接古今中外的超时空对话。展览打破了展览单一叙事模式,多条叙事线进行交叉,给观众提供了多重对话的空间。
策展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马琳介绍说,三星堆和罗丹的作品,对于青铜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是在各自的创造力,文化意义的深度,以及艺术风格和技术的传承与演变方面,却表现出了相似之处。
“如在文化的与象征意义的深度方面,三星堆文物不仅在艺术形式上非常独特,而且深刻反映出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社会体系。而罗丹的作品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思想者’,就代表了哲学上的深入思考。”马琳表示:“所以说这次展览并不是简单地将古代文物和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让观众能够在时间的纵深中感受艺术的发展和演变。通过这种超时空的对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性,从而增进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欣赏和尊重,激发人类对于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思考和探索。”她表示。
而在策展人、罗丹艺术中心(罗丹博物馆中国馆)联席董事长吴静看来,这一次的展览不只是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项目,也不仅仅是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碰撞,而是让三星堆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的参观者能够看到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让全世界体会到中国文化之强大的机会。
该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2月1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受访者提供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