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玉器可分为兵器,玉工具,礼器玉,丧葬玉,配饰玉,玉器皿,玉摆件等几大类。玉摆件在古代不发达,到明清时,玉摆件由于帝王的喜爱,而成为玉雕的重要形式之一。发展到近现代,在玉雕界,摆件依然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一般而言,对于大多数爱玉之人,往往都要经历戴玉、玩玉、赏玉这三个阶段。戴玉,多半指新手,他们会把玉当作一种饰品来佩戴;玩玉,是已经跨过了新手阶段的人,他们希望能从更深层次去接触玉,这时候他们会通过结缘一些手把件来加深对玉的了解和认识;赏玉,是爱玉的最高境界,这一阶段主要以欣赏摆件为主,因为摆件具备了赏玉的各种要素,好的摆件料佳、工精、艺美,包罗万象,是玉器造像艺术的巅峰。
然而随着当下玉雕市场的变化,玉摆件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形质俱佳的玉摆件大多由玉石籽料雕刻而成。而随着市场对籽料需求度的增加,籽玉被大量开采,现状面临枯竭,好的籽玉少之又少,大块成形的原料更是难求。因此摆件市场在材料源头就遇到了阻碍。
其次,摆件因其对工艺的要求高,耗时长,制作周期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但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步伐下,很多玉雕师并不愿意将风险堆积在一件作品上,因此相较于摆件,他们更倾向于制作周期短、销售快的小件。这其中首选便是开镯子,做手镯时间短,几天就能完工,同时很多品质上乘的好料被大量用来制作手镯,摆件原料进一步缺失,且制作摆件的师傅人数骤减。
再者,目前市场上刮起了一阵“原石风”,不少买家对原石籽料的购买胜过收藏玉雕成品。在这种风潮的影响下,部分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逐渐放弃了摆件创作,而是直接销售原石籽料。基于此,料佳、形美、艺美、韵美、情美的摆件就越来越少了。
在我看来,尽管现状如此,摆件的美依然是无可取代的。八千年来,书写中华玉文化的,是玉器而不是原石。玉摆件更是玉器审美艺术的集中体现,不仅表现在玉石原料与生俱来的本体之美,还凝聚着创作者精神世界的表达,甚或承载了千百年来在历史长河的淬炼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美学经典。她不应该淹没于时间的洪流。因而,无论市场如何发展,我始终钟爱于摆件的创作,并致力于将历史与现代结合,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平衡点,去进一步挖掘摆件的独特魅力及其震撼人心的视觉感受。
再者,摆件雕刻对工艺要求很高。自由线条摆件雕刻,对玉雕师是一大考验,需基本功扎实,技能纯熟;在创作前,需要对原石进行充分的解读,再探讨研究,确定好基调,才能开始。所谓的虚实结合也并非一句空话,每一条线条都贯注了思想,都有属于它的走向。摆件的雕刻是古与今,形与意,简与繁,空与满,深与浅,高与低,远与近,尖与钝,窄与宽,厚与薄......的表达,能给创作者无限发挥的空间。对于雕刻师而言,没有哪一种创作形式比摆件雕刻更能发挥想像,更能融会贯通的运用其毕生所学的玉雕技能。对此,我认为作为玉雕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珍惜原材料。籽料绺裂瑕疵水线难免,应该以最慎重的态度去面对,我们要做的是通过设计与雕刻为她掩去岁月的伤痕,而不是轻易分散破坏。正如德国古典美学家谢林所说:(艺术)最高意义的真,乃是事物本身的本质。我们要尽量保留籽料原始形态,去发现她的天然之美。
摆件的别致造型、丰富内涵以及精神诉求的传达是对中华文化特有审美情趣的最高呈现。在案头摆放精美的摆件,既是中国人将俗世生活精美化的体现,也是一种对闲适安然之精神境界的追求:即在享受世俗生活的同时,将世俗生活雅致化、艺术化。
目前行业内专注创作摆件的人越来越少。那么作为一种凝聚了时间与心血的重器,未来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摆件作品必将越发珍贵,这也无疑使摆件拥有更大的收藏价值与升值空间。
十年磨一剑,艺术创作从来是重质而非重量。所以我相信,被创作者们精心打磨的籽料摆件,她的未来依然无限广阔。
个人简介:
杨菊青,自由线条雕刻开创第一人,绿色石榴石青海翠雕刻第一人。用自己独特的风格给原石赋予生命和灵性。
1985年生于苏州,自幼喜爱绘画。儿时知玉,少习和玉雕琢,师出于中国玉雕大师葛洪玉雕工作室,练就扎实基本功。后设工作室,款识“牛石”。与众精英名家相交,对玉雕风格有独到见解,逐步形成“形、顺、素”的风格。个人雕玉观点:“洞悉未来,打破陈规,追求简约,以人为本,承受风险”。在“艺”与“技”里找到平衡,在“新”与“旧”中望见创新,在“简”与“繁”间拿捏适度,在不断变革中找到风格。以当代审美融合设计,潜心研究创作,作品屡屡获奖。
风格:形 顺 素
形:先熟悉料子,看料子形状,适合做什么样的题材。
顺:每块料子有大小不同的裂,把裂去掉拉出线条使之顺畅,和形形成一致。
素:一块好的玉石,不需要刻意雕刻浑然天成 自成一气。